科林电气离职率怎么样?
科林电气的离职率较高,主要原因包括工作强度大和福利待遇欠佳。据员工反馈,公司经常要求加班且没有加班费,节假日无休成为常态,并且年终奖和其他补贴较少。这些因素导致员工流动性较大,尤其是在技术和研发岗位上。
关于科林电气的离职率,目前公开的具体数据较为有限。在已披露的信息中,科林电气作为一家深耕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行业的企业,近年来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可能面临一定的人才流动和管理挑战。不过,并未找到明确的官方离职率数据或相关统计信息。
科林电气专注于输配电设备和新能源领域,随着公司在光伏、储能等新兴市场的布局不断深化,其整体业务保持稳步增长。然而,企业也面临原材料成本波动、毛利率下滑等风险,这些因素可能间接影响员工的稳定性和公司内部管理压力。
9月4日公告,科林电气控股股东变更为海信网能,随之,公告也说,科林电气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什么?!大战百日,忙乎半年,无实际控制人。要知道,6月4日,科林电气公告了石家庄国投接盘张成锁成为科林电气实控人,这是一方心心念念的,现在一场夺控大战,一方原来到手的实控人地位没了,科林电气到了无实际控制人的地步了。科林电气“失控”了吗。我们知道监管部门常常会就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有无的事情进行风险监管询问的,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公司,可能会存在“失控”的风险。根据《公司法》第216条的定义,实际控制人是指虽然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在实践中,实际控制人可能也可以是公司的股东,比如张成锁、石家庄国投都先后是科林电气的实际控制人,都支配着公司的行为,比如诉高管。支配的背后是责任,负责,没有责任的支配就完全是风险。
没有实际控制人,就是没有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主体了。公司治理中的科层体系就少了,一般而言、在特定情景下可能会伴随着公司治理效率提高了;但在多层委托的治理构架下,也可能伴随着治理松弛、风险同步放大。无实际控制人,往左也可以、往右也可以,风往哪里吹,要看时事、要看监管或者(国企)主管部门的风向了。就如新董事会成员拍的这张照片,可以说背靠“厚德共生、至信共赢”,也可以说背对“厚德共生、至信共赢”,这里暂且不表了。此时此刻,厚德共生、至信共赢,是科林电气管理层负责任的呈现,值得信赖。探索一个好的公司治理,一直在路上。控而不控,不控而控。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不是玄学,而是艺术,有的时候会夹带着特色的ZZ。我们研究过不少这样的案例,混改公司的控股方或者高管尤其需要紧密注意和严于律己,Stay Foolish,Stay Serious。
I.科林电气的无实际控制人
海信网能拿到了科林电气的34.94%股权(44.51%表决权)、也拿到了董事会的多数席位和董事长职位、董事长提名了总经理人选,海信网能侧的当选高管也都在科林电气有了办公室,主导日常经营管理,可以说,海信网能既拿到了科林电气的控股权,也拿到可科林电气的控制权。也就是说,控股股东海信网能及其派出的代表能够控制科林电气的日常经营的。
但是,但是,但是——海信网能的控股股东为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其是一家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穿透下来,其控股的海信网能、从而海信网能控股的科林电气也变成了无实际控制人公司了。这是说,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它背后没有什么主体能够支配它的行为,怎么行事主要依靠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自身如何行事,而不受背后(单一)股东的支配。股东穿透后,也不存在有哪家主体能够支配其行为的了。比如不受股东的股东背后的国资委支配了。不支配,不是没有影响哈。
换句话说,就是把企业如何行事的实权交给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层了。由于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虽然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能够通过控股权支配海信网能的行为,但是再往背后去看,没有哪个主体能够通过支配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来对海信网能、从而对科林电气进行行为支配了。
无实际控制人,通俗而简单,老掉牙的说法是,没有“Tai Shang Huang”了,但是"Huang Di"是有的,TSH委托失控的风险可能会放大了,但HD的权力大了,主动性和主导性都提高了,效率提高了。
II.海信集团控股的无实际控制人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又是怎样成为无实际控制人的一家公司的呢。(百日夺控揭晓,海信网能拿下科林电气董事会多数席!)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单一第一大股东为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占股26.7926%;但二、三、四股东穿透后都为青岛民企上市公司海丰国际,合计持股至少30.0633%,比海信集团一侧多3.2707%股份,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剩余股份为22家员工持股平台持有。结果是,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民企海丰方面,但是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是来自海信集团副总裁的贾少谦,这样的治理结构,非常巧妙:乍一看,这是青岛国企无疑呀,挂着海信抬头呢,董事长也是海信成长起来的呢。仔细一看,特讲究了:
单一大股东是青岛市管国企青岛海信集团、实际第一大股东为青岛民企海丰国际方;然后,双方持股没有足够的差距,不存在控股股权、也不存在实际控制人。你说它是国企,又不是国企,说它是民企,又不是民企,同时兼有国企的优势又兼有民企的优势,国、民合作,是混改公司,无敌舰队。
III.并购的本质是控制权收购
那么,控股权、控制权和实际控制人,有什么命脉会被捏住呢。比如,张成锁们解除了一致行动协议后,股权分散,控股权就不稳定了,虽然张成锁还实际控制着公司的运营,但结果被“野蛮人”上门了,别人拿到了控股权,通过临时股东会、董事会、选举董事长、提名总经理,就把控制权拿走了。控股权没有了,控制权就跟着会没有了。
所以,罗辑好奇总是在企业内训的时候强调,一定要知道并购的本质,并购的本质就是企业控制权收购,并购的本质是什么,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果并购拿不全控制权,则控股而不控制,典型就是《繁花》里面的宝延大战,来自深圳的宝安集团通过二级市场买成了大股东,也进了董事会,但是没有拿到董事长职位、只拿到副董事长职位,而且副董事长的表决权交给身为小股东的董事长,最后空有其名,悄悄地走了。(从延中实业到科林电气:跨越40年看中国夺控并购交易中的情绪、立场和行为)
有控制权一般会包括控表决权股权,但有表决控股权未必有控制权。控制权分为三层:除了法律规定的绝对/相对控股权外;还包括董事会的控制权,即董事会多数席位,还有是否拿到董事长席位,从而可以提名总经理人选、然后由公司聘用,这是公司日常经营控制权;此外,公司日常经营实际控制权,还包括公司章程修订、公章和CFO人事安排、根据公司章程制定相应的具体的专门的规章制度等,来控制公司经营。
尤其是混改企业,控股权和控制权,这一点尤其敏感而且至关重要。
拿到控股权,又拿到了控制权,则两权合一,控制力通透。光拿到控股权,没有拿到董事会多数席位、不能通过修改公司章程等规章制度来约束公司经营规则,都不能实现对目标公司的实际控制。
这里面门道很多,总结一句话就是,控而不控,不控而控。这是一门艺术,如果特定主体进来了,则是一门ZZ了。
近的,过去几十年有不少民营企业家在这里迅速崛起,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家在这里倒下,有不少国企经理人挥斥方遒干大事,也有不少国企经理人没有守住委托责任,而哐当一声。这样的事情,放在百年历史上,并也不鲜见,至少东亚文化是这样的。
IV.科林电气控股股东变更为海信网能
严谨的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这样的:
《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五条第(二)、(三)项规定,“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东;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低于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收购管理办法》第八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二)投资者可以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超过30%;(三)投资者通过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能够决定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选任;……。”
截至本公告日,海信网能持有公司95,207,996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4.94%),并持有李砚如、屈国旺委托的26,079,912股股份的表决权(占公司总股本的9.57%);海信网能合计持有公司121,287,908股股份的表决权(占公司总股本的44.51%);除海信网能以外,公司不存在其他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或支配的公司股份表决权比例超过30%的情况。因此,海信网能属于《收购管理办法》第八十四条第(二)项规定的投资者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情形。
根据公司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结果,已选举产生公司第五届董事会全部7名董事,其中,海信网能通过行使其合计持有的公司44.51%股份表决权足以单独决定其提名的4名董事候选人当选公司第五届董事会董事,超过公司董事会全部席位的半数。海信网能通过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能够决定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选任。因此,海信网能属于《收购管理办法》第八十四条第(三)项规定的投资者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情形。
综上,海信网能为公司控股股东符合《收购管理办法》第八十四条第(二)项、第(三)项关于投资者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规定情形;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海信网能。
V.科林电气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鉴于海信网能无实际控制人,公司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公司法》第二百六十五条第(二)、(三)项规定,“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有青岛海信网能86.9565%股份,是海信网能控股股东。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单一第一大股东为青岛市市管国企/青岛华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100%持有的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占股26.7926%;第二大股东为民营企业青岛新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持股24.3581%;第三大股东为KEY MAIN INVESTMENTS LIMITED,其100%控股股东为BETTER MASTER INVESTMENTS LIMITED,后者为海丰国际高管控制的公司;第四大股东上海海丰航运有限公司持有2.6443%,为海丰国际控股(持股93.2099%)子公司。这样一来,海丰国际一侧控股至少30.0633%,比海信集团一侧多3.2707%股份,还有22家员工持股平台持有,真正是很多员工当家作主成为股东了,这样的企业是非常高效和灵活的。结果是,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处于无实控人状态,第一大股东为海丰国际方面,但是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是来自海信集团体系的贾少谦,这样的治理结构,非常巧妙:大而不控,不控而控。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单一第大二股东(持股24.3581%)为青岛新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新丰),而青岛新丰的第一大股东(58.7715%)为香港公司威鍵投資有限公司,威鍵投資的第一大股东(64.39%)为BETTER MASTER INVESTMENTS LIMITED、二股东JIXIANG INVESTMENTS LIMITED(23.86%),后两者是注册于英属维京群岛(BRITISH VIRGIN ISLANDS)的同一地址的两家公司。威鍵投資的董事包括香港居民刘克诚(兼任秘书)、杨绍鹏、杨现祥三位。
杨绍鹏,男,1956年出生于青岛,海丰国际(HK1308)创始人、终身名誉主席,2023年以101亿的资产成为福布斯排行榜的青岛新首富。海丰国际(HK1308)当下市值492亿港元,2010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杨现祥,男,1966年出生,拥有逾36年航运行业从业经验,现为海丰国际(HK1308)董事会主席。
刘克诚先生,1974年生,为海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联席公司秘书及授权代表。刘先生自2006年12月起担任公司董事,于2017年7月1日获委任为海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财务中心及投资中心总经理,自2021年10月起,刘先生获委任为投资与证券总监,负责投资及股权融资。
2021年,青岛新丰入股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4.3581%,为第二大股东,但海丰国际还间接控制了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第三、第四大单一股东,从而是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大股东。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为贾少谦、副董事长为海丰国际创始人、青岛首富杨绍鹏。贾少谦是从青岛海信集团成长起来的高管,曾任海信集团副总裁。
从这样的治理结构设计来看,青岛的民企也好,国企也好,是非常谨慎的,双方都想做事、要做事,又明格局,晓分寸,有舍有得,国民合作,控而不控,不控而控。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此前分析,除了经验之外,由于机制的差异,石家庄国投在夺控大战中“落败”给海信网能了。(百日夺控揭晓,海信网能拿下科林电气董事会多数席!)
探索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致力于“公司强国”一直在路上,无数人为之做出过努力和实践。我们研究和储备过不少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并购,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欢迎一起来交流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