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和正常离职有什么区别?
看到题目,可能会有部分读者心里嘀咕:这不是常识吗?用得着强调吗?
不,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很多看似理性的人都曾经犯过的错。
十年前我在某会议上做分享时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激情辞职”。
现在看,这就是很多平时比较理性的人才会踩的“坑”。
有时候情绪上头或者矛盾冲突激烈爆发时,你难免会脱口而出“老子不干了”。
不要以为只有基层人员、级别较低人员才会这样做,个别情况下某些中高层照样不可避免。
而且,越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越没有“退路”,因为和他们爆发直接矛盾冲突的可能就是他的上司、甚至就是大老板。
这时候,你被“怼到墙角”了,情急之下只好说出那句话“我不干了,请你另请高明”。
然而话一出口,就很难收回,老板也会想“威胁我是吧?离了谁地球都照样转。”
然后就难以收场,只能办理离职交接了。
因为之前并无准备,而中高管找工作又不像普通人员那样方便,用人单位也不是随时都有位置等着你,所以这种离职大概率等于“裸辞”。
为什么职场人大多忌讳“裸辞”呢?
因为以下3种原因。
“裸辞”说明事情变化超出了你的预期与掌控,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你的失败,容易打击到你的信心。
1、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如果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的发生在我们预期范围内,或者虽然有点儿出乎意料,但是自己都应付的来。
那么,我们就会有很强的自信,整个人精神状态都不一样。
这时候,即使真的有什么不可预期的困难发生的话,以这种状态去应战,赢的概率也能较大一些。
反之,如果你原本工作能力不错,很多事情自己觉得处理得也不差。
可是,就是上级对你不满,同时也有诋毁,最后搞得自己离职走人,你会不会忍不住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有点儿失败呢?
尤其是在你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春风得意的时候,如果来上这么一下,是不是对你的打击更狠?
你会不会觉得你的自我认知出了问题?会不会觉得自己其实挺愚钝、缺乏自知之明?
如果有这种内心的动摇,说明你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
这时候,如果再让你去挑战一些困难,可能你的气势就不足了,失败的概率也会更大一些。
再说点现实一些的问题。
2、什么是“裸辞”?
就是没有找好“下家”的情况下离职了。
这意味着什么?
你需要临时现找工作。
会有什么影响呢?
主要是会对自己择业的心态产生不利的影响。
如果你的经济状况尚好,那么你可以相对从容一些。
然而也不一定,因为有些有经济积蓄的人更看重面子,不想让自己看上去是个“闲人”,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背后议论---
“你知道吗?几零几室的人他失业了。”
“哎呀,看上去像个成功人士似的,还以为挺厉害呢?!”
如果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呢,则现实的压力更重,因为不挣钱日子就很窘迫。
尤其是那些没啥积蓄的,或者积蓄很少的,眼看着荷包日渐干瘪,而工作还没着落,内心的那种焦虑、不安更加难以形容。
你想,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去找工作,会是什么心态呢?
他还能理性的分析、从容的选择吗?
很难。
有句话是说运动员的,“心急之下,动作难免变形”。
就像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男单头号种子选手王楚钦球拍被踩断之后,情绪就受到影响,发挥就打了折扣,结果头几轮就意外落败。
换成职场人找工作也是一样,心急的人往往来不及细想,就会有一些盲目性,就容易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其实“裸辞”还有一个很大的坏处,就是你的简历会很难看。
3、为什么?
因为“裸辞”大概率伴随着Gap,也就是职业的“空档期”。
一般人“裸辞”后都很难马上找到下一份工作的,尤其是在现在这种经济环境下。
而和大家想的可能不同,其实层级高的人工作比基层人员更难找,越是层级高的人想要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就越难,花费的时间就越长。
比如总经理离职想要再找一份总经理、总裁之类的工作,其难度要明显大于总监去找一份总监或副总之类的工作。
同样道理,经理找工作就比普通员工寻求另一份员工职位要难。
为什么?
还是上面提到过的那一点,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特别是领导岗,哪有那么多现成的职位等着你呢?
因此,越是中高层人员离职,他离职后的“空档期”往往越长。
而这种“空档期”体现在简历上就很难看。
可能有些人意识不到这一点有啥负面影响,但是HR一定会看见。
所以有过职业“空档期”的人大概率都有被HR问到过的经历。
而职级越高的人,受此影响也就越大。
“裸辞”、职业“空档期”意味着没有规划或超出规划,失去对工作和生活的掌控。
普通员工也就罢了,一个中高级管理者如果也是这样,实际上很失败、很丢脸,会让人觉得不够靠谱。
那有人说,我还不是中高层,我就是要“裸辞”,因为这样“很爷们”、够“爽”,可不可以?
可以。
但还是那句话,简历上会有扣分。
而且你终究要往管理层晋升的,这就是你的“黑历史”啊。
再者说,即使你作为普通人员,侥幸没留下“空档期”、“无缝衔接”到下一份工作,或者你的“空档期”短,没被HR问到。
那对你就好吗?
不一定,这可能反而会助长你的侥幸心理,觉着“裸辞”好像也没啥大不了的。
其实呢?
一次幸运不代表两次、三次都那么幸运。
而你的履历中终究会记载下你失控的结果。
即使你在谋求一份普通岗,简历中出现2次以上的职业“空档”,也意味着你冲动、不成熟、不够团队主义的一面。
即使事出有因,也架不住用人单位心里会这么想。
总之,“裸辞”背后绝非单纯的经济得失,也不仅仅是情绪控制的问题。
它有可能会是你职业生涯的一次“败笔”,也可能成为你职场履历上的一个“污点”。
因此,除非迫不得已,不要“裸辞”。
发现苗头,早做准备,不要总是怪罪于事发突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