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离职辣子鸡创新高吗(今年282位基金经理离职创新高)
离职证明补办QQ:【707468216】来源:离职模板网点击量:发布时间:2023-04-01 12:32
基金经理离职辣子鸡创新高吗( 今年282位基金经理离职创新高)
基金经理说自己太难了。
而基民们却总吐槽基金经理“旱涝保收”,真的是这样吗?
我翻了下数据,还是挺惊人的——2021年,总共有320名基金经理离职了。
要知道,这个数据在2020年只有185名,增加了70%还多。
离职的基金经理中,不乏有董承非、周应波这样的明星基金经理。
公募基金经理,管钱有多难?
基金经理离职,我们该怎么办?
今天来详细说一说。
01 分析,不等于管钱
前一阵,有个消息引发了大家的吐槽: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前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跳槽去中泰资管做私募基金经理。
结果8个月后,他管理的产品亏了20%。
要知道,姜超在过去10年可是获奖无数,声名大噪的分析师。而就算是他,在去年的行情中,依然显得水土不服。
一方面这说明2021的市场风格——热点切换速度太快,对于基金的管理非常不友好。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分析和实际投资是完全两码事。
这个问题咱们的名著三国演义中,就有类似的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就是因为纸上谈兵丢了街亭。
我也听一些朋友吐槽过:可能我上,都比谁谁谁管的好。
但不知大家想过么:我们自己的分析和投资,和基金经理管钱有什么区别呢?
02 管基金,难在哪里?
最近央视CCTV2,播放了国内首部聚焦基金行业的投教纪录片,名字就叫《基金》。
总共4集每集25分钟。每集看完都挺触动我的。
其中第一集,就讲了基金投研的专业性,究竟在哪里。
首先说说信息优势。A股上市公司4000家,分布在270多个城市。如何在其中挑出让大家财富增值的公司呢?
我们绝大多数股民朋友,投资的时候可能只是停留在纸面的定性分析,比如分析这家公司产品好坏,行业上下游是否有定价权等等。
再专业一些的,可能会去分析财报、研报做一些初级的定量分析。而基金经理和基金研究员,要做的可不是如此简单的分析。
纪录片里有一个宠物行业研究的案例。一个行业中,往往有许多公司,如何从销售模式、原料、消费的反馈中,找出值得投资的公司。
这需要研究团队自己的实地走访了解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去沟通。从而从大量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数据,并且去验证一些基本的假设。
这些的背后,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和一套科学完善的投研体系支持。
而普通投资者仅仅在电脑前看报告,是完全无法获取这些信息的。这也是在A股市场,为何主动型基金仍然能跑赢市场的一个原因。
其次,基金管理和普通人投资,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流动性管理。说白了,就是要考虑基民买入和赎回的动作。
这个背后的门道比较复杂,我就和大家聊一个简单的。
咱们普通人投资,买入卖出往往都是通过自己主观意愿参与的。但基金经理就不同了,由于基民的买卖需要有一些“被动”的操作。
如何在不影响基金业绩的情况下,完成这些被动的操作,这就和我们普通人操作完全不同了吧。
最后就是要承受基民的压力。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手上的钱交给别人去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遭遇市场波动,对于基金经理的质疑就更多了。
这也是基金经理过去这一年,压力如此之大、离职如此之多的一大原因。
2021年,我也听到了像“邬传雁被架空”、“杨浩抑郁”这样的基金圈八卦。
其实都是基金经理处境的一些缩影。
看了上面这些难点,我也希望大家能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一些,对基金经理也多一些谅解和宽容。
03 基金经理离职,怎么办?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你区分一下,管理基金的公司,规模是大是小。
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易方达、汇添富、华夏、中欧等等,对于这些管理规模千亿以上的基金公司,一个基金经理离职,对于基金的影响并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主要原因前面我也提到,现在基金经理的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团队和科学的投研决策体系。
像董承非离职的时候,给投资者的一封信里就说道:公司的投研团队趋于成熟和稳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人才梯队。
而对于小基金公司来说,个别明星经理的话语权还是比较大的。这点需要注意。
因此,发生基金经理变动的时候,咱们不妨分情况先判断一下基金公司的规模,并且看看下一任基金经理的情况。没有必要对于基金经理变动这个事件,产生过度的解读和反应。
在接下来持有的过程中,咱们可以通过基金报告,再去了解新任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理念等情况。如果和你预期的相差很大,再选择卖出也不迟。
当然,这里也要提醒各位基民朋友:不论何时,都不要只押注1位基金经理。
除了基金经理有离职的可能之外,投资风格和市场不符导致大幅回撤,也是正常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