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离职2年的心得体会思考和选择
2019年9月30日,我从工作了9年的公司离职,到今天,正好是2年的时间。
在理想中,我们都想去规划和掌控人生;而在现实中,很多选择其实更多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今天就来聊一聊离职之后的这两年间,我的思考和选择。
首先从离职经过谈起。
1、曲折的离职经过
从这家公司离职,既是我的主动选择,也是客观的结果。
说是主动选择,是因为我厌烦了这家公司繁复的业务流程、高昂的内部成本、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业务的漠不关心管理层和员工,以及推动业务所面临的巨大内部阻力。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指出,企业的本质是一种交易成本低于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换句话说,如果一家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高于市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这家公司的业务发展情况也是科斯“交易成本理论”的最好例证。
中国分公司的内部交易成本远远超过市场,以至于在我就职的后期阶段,公司最容易推进的项目,基本上都是TPA模式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基本不使用公司资源,所有环节都尽量外包出去。
在这些项目中,公司以品牌和所谓的“专业性”做幌子,所扮演的角色大概类似“掮客”。
这样的情境,时不时的让我想起萧伯纳的名言“所谓专业就是欺骗外行人的把戏”。
因此,大概从2018年初开始,特别是经历深圳项目之后,我就在主动的寻找着合适的离职机会。
之后发生的很多事,仔细想来都和这个想法密切相关。
主动选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业内一家民营公司的老总,曾多次邀请我加入他们公司。
我与他认识和熟悉的过程,基本上属于不打不相识。这个行业市场不大,有三个在他看来志在必得的项目,我们碰到过,他都输了。
因此,他的邀请,在我看来也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说是客观的结果,是因为在2018年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收购了他的一家主要竞争对手。
有意思的是,在随后的整合中,被收购公司的管理层担任了中国区的总经理。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有墨西哥和中国是这种悲惨的下场。
仅从业务的角度来看,这家竞争对手在中国的经营状况极其的不堪。自从2012年我们从他手中夺下中国最大的客户之后,这家公司就一直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业务在苟延残喘。
所以,中国区管理权的争夺表面上只是一个“谁比谁更烂?”的游戏。背地里,最后成功的“烂仔”很大的可能只是利用了复杂而又微妙的人际关系而已。
因此,因为管理层的变动和我事先做的很多“铺垫工作”,离职应该也是客观的结果。
根据事先的计划,我应该在2018年8月底与公司谈好补偿离职,然后直接入职那家竞争对手的公司。
然而,就在离职谈话的前几天,我生了一场大病,而这个意外完全打破了我的计划。
我在濒死的边缘徘徊了一圈,被抢救回来,在CCU住了两个星期,之后手术、住院、养病、复诊、休假、恢复……拖了将近一年以后,我又赶上了2019年9月的离职的时间窗口。
这大概是我工作17年、经历了5家公司,第一次被公司正式解聘。以前的我基本都是公司要挽留的模范员工,但这也算是职场经历中的一个特别体验吧。
最终,与公司谈了一个相对不错的Package。其实,我感觉如果我再坚持一下,还能谈到更好的条件,但是,我并不是一个善于试探别人底线的人。
所以,这个结果也算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了。
2 旅行与学会“放下”
虽然病假期间也在休息,但是出于对身体状况的担心,没有敢远行。
借这个机会,我想去一个比较远的地方看看。
最终决定去新西兰,办好签证,确定好行程,出发时间定在了11月下旬。
在旅游出发之前,也有猎头和朋友推荐工作,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出去也见了几次面,结果并不好。
基本上,要么是对方看不上我,觉得年龄偏大、动机可疑;要么是我看不上对方,感觉人力资源傻里傻气的,一点都不专业,公司一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顺便吐个槽,HR的招聘经理这个职位,虽然有丰富的理论支撑,实战上又有很多技巧和方法。但是如果实际从事这个工作的人,既没有深入了解业务又没有同理心,再多的理论和技巧都是白费,最终招聘的过程只是靠“眼缘”而已。
在新西兰开车自驾游半个月,围着南岛绕了一个大圈,除了西海岸没有去之外,逛遍了南岛的所有景点。
其实,最震撼的风景并不在景点。
印象最深的风景有两处:
第一处是开车从基督城到特卡波湖的路上。在高低起伏的全是绿色的整齐草场上,白云部分遮住了太阳的光芒,投下了明暗不一的光斑,深浅交错而富有层次,如世外桃园。
第二处是开车从蒂阿瑙到米尔福德峡谷的路上,天上下着中雨,雾气笼罩着山顶,一道道白色的瀑布就在眼前从雾中穿出,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穿过荷马隧道后一个山坳,三面的山顶覆盖着白雪,阳光或明或暗的照在山顶的雪上,产生了光影斑驳的雪景。
这种风景无论是语言还是相机,都无法准确还原,只有亲眼看过,你才会被他的美所震撼。
现在看来,虽然在旅游的时间安排上是无意为之,但是这次旅游的行程和时间安排都堪称完美。
因为没有安排北岛的行程,所以避开了北岛的火山爆发;而仓促计划安排的行程,居然完美避开了新西兰雨季造成的道路垮塌和桥梁冲毁,等我通过时已经被修复,整个自驾游旅程非常顺利。
另外,如果不是安排在2019年出国旅游的话,因为新冠疫情的关系,基本上后面就再也没有出国旅游的机会了。
所有这一切,我认为都是运气吧。
从生病到这次旅行,我最大的改变是学会了“放下”。
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只要你不想做,大概没有任何事情是你必须做的。
此前,我也曾尝试过这么做,可能是责任心的问题,根本做不到。
在旅游中,看着这些美景,我甚至会消极的想,在这样的地方买个房子,住下来,了此终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工作可能也要讲求缘份
即使在生病之后,前面提到的那家公司老总一直和我保持联系。
离职之后,我的思想有了一些变化,也想长时间的休息一下,所以就把时间推到了2020年。
此后,就经历了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的事件。
2020年1月初,我们约好去参加他公司2020年的年会,顺便把入职的事情定下来。
就在准备出发去上海前,新冠疫情爆发,年会也被取消,此后大家基本上都处于居家办公的状态。
因为这一年间的疫情反复出现,对他们的业务也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关于入职的事情,双方也默契的都再也没有提起。
直到2021年1月份,他再次给我打电话,提及此事,然后我拒绝了。
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1年间的经历,让我做了一个新的决定。
但是,无论如何,我都非常感谢他给予我的信任和期待,希望未来能有机会表达感谢之情。
在加入这家公司之前,我在日企做了8年的培训,而且也算小有成就。
在工作的间隙,我曾多次以自由培训师的身份,为很多知名公司企划培训项目,并提供培训。
因此,我也接到过国内知名培训公司的offer,只是当时我希望能够在企业中有更多的历练。
而我在这家公司的经历也算是一个小小的传奇。
我以培训师的身份加入这家公司,两年后升任培训经理,此后又转职客户关系经理、业务拓展经理。在前7年的时间里,以“模范员工”的身份几乎体验了公司销售市场部的所有工作岗位,这也算是一种难得的工作体验。
所以,在2018年没有生病前,未来无论选择做自由培训师,还是去做业务拓展的工作,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来说,都是非常合理的。
而突发的疾病,完全打乱了我的职业规划。
记得在住院期间,一个医生甚至告诉我,未来余生我甚至只能坐着睡觉。当时听到这句话时,我内心是非常绝望的。
之后证明,她的说法有点夸大其词;而且通过合理的运动,我的身体也恢复的不错。
但是,培训其实是对体力的要求很高;而业务拓展方向,不可避免的抽烟、喝酒、熬夜等社交活动,更不适合于我。
所以,大概从出院之后,我就开始想自己未来到底能做什么了。
4 自己到底能做什么?
我关于投资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最要感谢的是雪球网,以及@小小辛巴和@唐朝两位老师。
2014年,在雪球上,我读了小小辛巴老师的很多“辩股析图”系列文章,然后又读了他的《重剑无锋》和《百箭穿杨》两本书,大概建立了对“投资组合”和“分档买入”的认知。
然后,在雪球上,看到了老唐写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陪读贴和《手把手教你可转债套利》的帖子,当时虽然看的懵懵懂懂,但是感觉此人水平极高。
因此,买了《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来学习,记得当时老唐的投资体系还是“买入那些3年后以15倍市盈率卖出能够赚取1倍的公司股票”,这大概是是早期老唐更为保守的投资理念。
同时也开始看一些经典的价值投资的书籍,比如霍华德马克斯的《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帕特-多尔西的《股市真规则》、邱国鹭的《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儿》和水晶苍蝇拍的《股市进阶之道》等书。
这些东西给了我关于价值投资的最初启蒙,但是所有观点和认识,基本都停留在概念层面上,没有串起来,散乱无序,不成体系。
包括老唐分享的那个投资体系,当时的我也是一头雾水,搞不清楚。
2016年,我开始从培训转型销售。
自我驱动意识强的人,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就大,头脑中充斥着人际关系、客户爱好、降低产品报价、优化业务方案等狗苟蝇营的东西。
空闲下来的时候,大概只有心情看一些综艺节目来解压了,很好有心情去学习了。
其实,我之所以生病,除了生活习惯不好外,也和这段职业经历的关系巨大。
记得压力最大的时候,每天早上还没有洗漱,就打开手机收发邮件,完成这个工作,基本上能抽完半包烟。
2018年出院之后,因为身体尚未恢复,未来充满了不可知。
结合自身的情况,仔细思考之后,我觉得如果未来无法正常工作,通过系统的学习投资理财的知识,并以此获取收入,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实际上,我从2006年就开始买基金、投资股票,但是因为资质愚钝而且不得法,所以一直没啥进步。
但是,我本科学的是工商管理,2013年又取得了MBA学位,从学业成绩上可能是学渣,但是无论是商业和管理,还是战略和财务,基本的认知和功底还是有的。
另外,一直以来,我也有坚持阅读财经类报纸杂志的习惯,比如财经和财新周刊等。
后来,看到老唐在公众号上贴出图片,是他早年间阅读杂志时所做的一些笔记,我认识到自己进步不大的主要问题,是对很多问题的不求甚解。
除此之外,当时的我也简单算了一笔账,大概论证了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我们两个生活在北京,没有贷款,双方父母都有退休金和积蓄,基本不需要我们付出太多。
我们的花销不大,维持正常的生活支出,即使加上一年一次的出国旅游,二十万生活费已经足够。
从3-5年时间维度来看,通过低风险投资获得6-8%,甚至10%左右的投资收益,实现起来的难度并不高。
反向推算的话,只需要大概200-300万左右的长期可投资资金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除此之外,大概还需要预留至少2-3年的生活费,以应对市场状况不好时正常的生活需求。
通过这个计算所获得的数据支持,是我觉得系统学习投资具备可行性的主要原因。
估计会有人觉得,实际上真正达到上面的收益率并不容易,大多数人的投资结果就是明证。
如果在当时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以我当时的认知,估计我也很难给出一个合理的回答,因为那只是大概的直觉。
后来,我看到了老唐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一书中,分析了支撑上述计算的大逻辑,甚至也给出了明确的投资标的。
当然,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我应该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答案就在我曾经写过的两篇文章中:一篇是《慢就是快》,一篇是《常想长远》。
巴菲特曾经说过,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段永平曾经说过,投资时要常想长远。
5 衷心感谢老唐!
做了上述决定之后,才是我真正有意识的、系统学习投资知识的开始。
我关于投资的知识体系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部分是老唐的公众号文章和书籍;一部分是经典价值投资书籍;最后就是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我认为,对于很多想学习投资而不得法的人而言,老唐最大的价值有四点:
第一、具有可比肩优秀会计学教授的丰富会计知识和强大财务分析能力,并能够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充满热情的对广大网友进行答疑解惑。
第二,把看似神秘而又模糊的价值投资的投资理念、投资体系和估值方法,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清楚,并且达到逻辑自洽。
第三、将财务分析能力和价值投资方法应用于投资实践之中,实盘展示价值投资和复利的巨大威力,并做到了言行合一。
第四、以身示范了许多令人受益终生的学习和投资的理念,包括坚持阅读、终身学习、日拱一卒、关注公司而非市场等。

离职证明定制QQ咨询